咖喱二三事

少侠好兴致,家里事情还要单独开博客写啊

主要记录一些家里的事情吧,本来想起名为family affairs(教父.jpg),但感觉有些正式了。互联网上多以咖喱人代指家里人,略带诙谐语气,以此缓和在提到家里人时对于网友而言太过严肃的氛围。
我感觉我父母需要做出的改变还是挺多的,并不是说他们不努力或者对我和我妹不好,而是很多时候真的不忍心看着他们在自己认定的非现实中消磨自己。我希望我的家里人都能够尊重理解彼此,佐以一些非暴力沟通的概念,相信我们绝对是会成为一个其乐融融,和谐多元的家庭。
可能有人质疑(指我自己),你是否有些狂妄了,自以为能够以自己浅薄的认知化解家里这些积年的矛盾,有些矛盾都不是家庭内部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在家庭中的投射。我想说,我虽然很多时候更乐意与年长者谈心聊天,但我还是拥有青年人的视角的,我对于家里两个年龄层的成员都有充分的理解和共情,我也不固执,我还有足够的力量去做很多探索,我还是非常乐意把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情当作一本全新的书去读。言下之意即,我不固执,我认为这是所有有效沟通发生的前提。
我家里的事情很多,很复杂,很多事情也不是敲敲键盘便能盘算明白的,失真在所难免。纵使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存疑。呵,不表达者的宿命同样是被误解,区别在于不表达者连解释误会的能力都放弃了。),我认为记录的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再不济若干年后的我自己也会理解我当前说的这些事情吧。

哼,想写就写了,还能吵到你的眼睛吗🧐

2024/5/19

周末会回家一天,康康家里情况,了解了解粑粑麻麻妹妹的精神状态。

穷养?

不久前我妈跟我说过,她很能理解我为什么完全找不到地方去玩,和一些我认识的同龄人在花钱方面真的拉开了很大的差别,因为我就是这么被穷养大的。她践行穷养儿富养女。

夏天到了,但我橱里能穿出去的夏装基本没有,我便提出和老妈去川沙城里逛逛男装,她挺高兴的。我挑了几身自己满意的,这次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我自己自主选择吧。
回来的路上我就在思考穷养和富养的问题。因为我从小到大和父母出去买衣服的逻辑都是,打折就是美,断码就是大便宜,也不顾我是否真的喜欢这套(说实话我那时候就喜欢便宜的)。但这种也就导致了,我其实在买衣服这件事情上完全没get到任何美感,就像是每季度的任务。这次相对自由的购物让我觉得,买衣服确实应该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直觉换很多不同风格的形象,看到惊艳的就买下,这钱花的多舒心呀,当然,如果看到款式类似,且价格腰斩的衣服会更开心。我就问我妈,你认为我是穷养长大的,但我觉得这个方式有问题,可以穷物质,不可以穷选择权。我可以接受每个月少一半的零花钱,但不能接受每个月多一倍零花钱但是只能购买单一价值导向的物品(譬如实惠/有益于学习)。譬如我花四个月零花钱买了个精美的模型,我不希望买回家会受到“乱花钱”/“这要占你很多精力啊”/“这东西放你桌上肯定影响学习的,给你收到箱子里吧”的负面评价。我认为穷养的精髓在于让孩子理解物质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穷的。基于此道理,他会在长期的花销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省钱/花钱优先级哲学。这样他以后长大了,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哪些于他而言是物欲陷阱。并不是真的每个月低于200块就是穷养,高于200就是富养,而是强调一个有限性,以教会他自己平衡物欲为主。这个平衡不应该由父母过多灌输或者暗示,这样便本末倒置了。孩子在实践父母给定的观念时,并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关物欲的有益的启示,更像是在实践一个乖孩子形象。以这种方式长大的孩子真的很容易缺乏自信,变得懦弱(指我自己)。
我跟我妈聊了我这个想法,我知道想要做到这些对于父母来说太难了,譬如孩子真的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又不侵犯孩子选择权,真的很难把握这个度。我妈表示虽然两三年后我就自己挣钱了,但是她会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践行我的想法的。

当然啦,对于我妹也是同样的,在社会男女分工日渐趋同的今天,感觉其实没必要特意区分养男和养女,最终的目标都是,大方,自信,会生活。
这边关于我妹我也就不花太多笔墨描述了,我认为她其实受到的金钱观教育与我没太多差别,她在要到买cos服的资金后依然会心怀惭愧,会自责自己不体谅父母,为了缓解这种自责,她只能买最廉价的服装。富养在哪里了。这件事情改日再找爸妈聊。

母亲大人请你多和女儿沟通吧!

老妹因为老爸之前怀疑她周五没上交手机而感到很难受(女儿再怎么也受不了来自父亲的怀疑呀)。还有就是昨天家长会说所有同学必须十点上床睡觉(她高一现在),然后工作日手机最好也不要用(啊,又到了智能机紧缩期)。我知道她没办法在家里获得多少精神支持,她目前也没从学习上获得多少乐趣,她的无法离开她的朋友们,她可能需要在朋友或者视频中才能找到认同(这于青少年是最重要的事情呀,多少人秉烛夜读也是为了这个)。总之她有点崩溃,于是打电话给我(晚上我已经回校了)。我虽然心里会吐槽她是不是只是手机截断反应。但还是听她说完了她烦心的事情。也给她分析说手机放在身边,哪怕不看,心里也会惦记,确实是会影响你学习的心态的,她也认可。她只是觉得老爸的怀疑真的没道理,哪怕已经把事实摆在他面前了,他还是不认错,他还说把手机放错位置导致他看错是我妹的错(我简直要晕倒)。我感觉她的情绪基本过去了,然后就听到妈妈在她房门外大吼,跟我妹说已经哭了很久了,本来计划听的课也落下好多,快点把手机交上来听课了。我妹突然就又头埋起来大哭,然后我妈更没耐心,场面逐渐失控。我个人非常讨厌这种打断话疗进程的行为,我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出发点,于是我打电话给老妈了解情况。

了解下来基本事实大差不差。我跟她说,基于一些我听到的你和我妹的对话,我有很多希望你能改的地方。她突然有些激动,她说她也没办法,她已经花了很多精力,也没那脑子想这些复杂的事情。我跟她说,没事你不用太费脑筋,就我帮你分析下,看看你能不能换一套方法论。她不理解什么是方法论,我给她通俗解释了下,她平复了。
我首先和她明确了,首要目标是我妹能考上大学,大前提是她保持精神的健康(具体表现为和朋友,自己家里人融洽,性格依然乐观)。
主要聊了以下几点吧:

一、重建沟通

老妈无法忍受我妹手机里全是她个人隐私,不想给她看。我指出,不要妖魔化隐私,我妹说是她隐私只是因为她不想给老妈看。我跟她说,首先我妹和她并没有多少正常的沟通,她对于我妹学校里,朋友间的事情一无所知。我妈因为很害怕病毒感冒之类的,一旦有人得过病,之后的一个月就不用指望她出现在饭桌上了。我跟她说:“你回忆一下,我初高中的时候,学校里的事情,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不是主要都是饭桌上和你和老爸说的。哪怕老爸一直说餐桌上话不要那么多,我还是说个不停。”,她说确实是这样,老妹之前也常在饭桌上说一天里的事情。我跟她说:“那你觉不觉得,现在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等于是断掉了你和她沟通的主要途径,她该有多压抑呀,老爸可不懂女生的事情,他也不准备去搞懂。之前你们关系好是因为你们一起睡觉,睡前可以说很多话,不会留什么矛盾,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压抑着。”她表示认同。

老妈这点很好,话讲得通,遇到她不认同的,她也会摆她所认知的事实,我也好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想。

基于这些的,我认为目前最应该做的不是逼问我妹手机里所谓的隐私内容是什么,而是尽快重建我妈和我妹的沟通(千万不能就是,每天的沟通就是催她上交手机,听课)。我提议她可以到餐桌上吃饭,或者可以多去主动找我妹说说关于学校里的事情,当我妹给她回应的时候,要给到我妹足够的正面回应,这样长此以往,相信我妹又会向我妈敞开心扉的。同时,这也是重建她在家里(我不在时)的精神支持,也有助于帮我妹缓解对于手机/人际的过度依赖。

我想的还是很美哒

还说了很多我总结下来的和我妹友好沟通的小trick,虽然一开始我妹会有点抵触,但相信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嘛。母女之间也不是无条件地无秘密的,一切都是真心换真心。

二、和欲望做朋友

之后还和她交流了关于我妹用手机的想法。她认为,因为校长说,拥有手机的时长和学习成绩成显著负相关(在普高貌似确实如此,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在我这存疑),所以用手机的时间还是尽可能少比较好。我的想法是,有些人他的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做题,刷分满足,那他就会在学校环境下很厉害;有些人的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和朋友一起玩满足,他们可能热衷于打篮球,开黑,一起逛展等等。我们是先有的精神需要,欲望,才可能会有后面这些表现。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喜欢打王者就断定一个人热衷于竞技征服,因为他的欲望可能是杀人(言重了),也可能是朋友一起合作,也可能只是投身于自己很熟悉的游戏里寻求一点熟悉的放松,无关乎具体欲望。同样的,我也为我妹喜欢的cos文化给老妈祛魅。诚然,cos圈这么大,有些人出cos是为了物欲(靠擦边);也有的是为了所谓的虚荣;也有的是喜欢这种形似化妆舞会一般的对于具体现实的逃离;也有的是希望通过cos的形式来完成自己与喜欢的角色的最终融合;也有的是因为朋友间一起拍cos小视频很有趣。用手机也是同样的,如果是她有和朋友保持联系的需求,那不应该在这方面做太多限制,会影响她正常社交功能的发展。我妈还是会担心她交的朋友的品行,我跟她说,这个问题,你跟她沟通恢复正常就能解决的。所有人最终都是要和自己的欲望做朋友的,当一个人视自己的欲望为大敌,那他大抵确实离抑郁不远了。作为父母,能做的只是引导孩子对于欲望的追求方式吧。当然啦,欲望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是生而不变的东西,也大可以带孩子多发现新的精神需求。

小心翼翼

隔天给老父亲通电话了解了一下他的视角中这件事情(为什么怀疑我妹没有上交手机)的始末。他说的其实都大差不差,因为看到班主任拍的停机柜中她学号对应的格子上没有手机。虽然后续我妹澄清了误会,即她放错了格子,放到上一层去了,但我爸认为这件事情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妹把手机放错地方了,如果不放错就什么矛盾都不会发生,他也不会怀疑。
在一开始,我并不认同这种归因方式。诚然,因为我妹放错了地方,所以直接导致了我父亲对于她是否上交手机产生疑问,但是手机就在那里,只要我妹提醒我爸说可能放错地方了,看看18号格子,那么这件事情就结了,具体为什么后来会演变为信任危机,让我妹感到受到了非常多冒犯,在我爸这边应该也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一直问他,当时他表达疑惑的语气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不由分说直接质疑,有没有解除误会后还在通过“指责我妹放错格子的行为”来为自己开脱。
他明确告诉我没有,那我便基本明白了,他和我妹之间的问题可能和我妈和我妹之间的问题一样,就是沟通的方式存在问题。可能由于先前相处的经验,我妹会天然地觉得老爸找她说话是要教育/纠正她,她天然的就会带有抗拒/畏缩,更何况这次事关手机这样敏感的话题。打电话的时候,我爸一直说前几天的家长会,老师说很多学生都有多个手机,只上交一部,或者有些同学干脆不上交。他还说他知道现在补课班里很多孩子都是边上课边玩手机,这不是糟蹋父母的钱吗。

这里其实我的想法不大一样。如果一个孩子他上补课班不是处于自主选择,而是出于被胁迫,那我们便不能指责这个孩子,说他在课上干课外的事情是在糟蹋钱。说实话我认为需要反省的是那些出于种种焦虑而逼迫孩子去上补习班的父母,是他们在为他们的焦虑买单,是他们在糟蹋自己的钱。没上过补习班的人的爆论罢了

我感觉,他是很焦虑的,并不是因为我妹的事情焦虑,而是为他了解到的这些社会现状焦虑,他担心这些他不能接受的事情会在他身上发生。我问我爸,你觉得我妹三观正常吗,她之前有做过任何类似的出格的事情吗。他说没有,老妹一直都是挺努力的,补课也是她主动提出的。然后我说那你在和我妹说学校里手机上交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提到你刚刚说的那些你焦虑的事情(我知道他肯定说了,他需要向我妹表明他这是合理怀疑),他说是的。我告诉他,他说的这些在我妹听来根本不能够论证他的怀疑的合理性,这一切在我妹听来,除了对于上交手机的怀疑之外,还叠加了很多别的怀疑(比如你是不是准备买备用手机蒙混,你同学会不会把他们多的手机给你 balabala)。这一切于她而言都是无端的恶意,还是来自亲人。
他说:“你们这想得也太多太敏感了,要钝感一点啊,我只是想问问为什么她的手机不在该在的地方。”我此时也感到非常地郁闷,因为我之前和女朋友相处的时候也遇到过极为类似的事情,那时我是处在我爸在这件事情的位子上。但我没跟他说这件事情,毕竟如果我开始说了,我可能会先他一步情绪崩溃。
我跟他说,关于钝感力,那个是专属于敏感的人的。只有感知到了,一个人才能说,我能理解,因而我无所谓,我不在乎。听力正常的人可以忍受华语说唱,我们大抵是认可这个人有相当强的钝感力,但如果这个人有听力障碍,我们不会用钝感力这个词。(当然,其实这里我和我爸用的都是美化过的所谓钝感力)
他说他真的已经小心翼翼了,为什么我妹还是会这么应激。我说我和我妹沟通完全不用小心翼翼控制自己语气,想到啥说啥。可能这和说话方式有关系吧,我习惯会说,“如果你想要…,那我推荐你…,因为…,我个人感觉这样比较好,当然最好是你有你自己想法。”但其实,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是由于我爸和我妹之间的沟通太少导致的,或者说是因为他们的沟通模式僵化于长者教育小辈。

我之所以倾向这么认为,也可能是因为我心里觉得,想让我爸彻底改说话方式不现实,我不想要真的改变他们的观念或习惯,我认为无法做到。我认为提出一些更有实践性的,可以长时间坚持的方案来润物于无声。很多时候在关系中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希望对方可以改变,认为对方只要改变了,便万事大吉。反之,对方不改变那就宣告关系破裂。我认为,还是有中间地带的,但说实话,在这方面,我还是感到迷茫。

我建议我爸还是多和我妹多沟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他们的共同爱好烧饭啊,音乐啊之类的。之前我妹说学校里午饭很恶心,我爸给她带了几天夫妻肺片,我觉得这个就很好,鼓励他以后可以做类似的事情。

2024/5/29

上周末我妹和在家里说想要和同学在学校旁边和同学租房子住,并因此和我妈产生了一些冲突。晚饭的时候我和爸妈严肃讨论了以下这个事情,他们的意见都是不支持。我跟他们说,那我去尝试劝劝妹妹,把你们的理由讲给她听。
然后就去我妹房间坐了一会,先问了问她合租的同学的情况(说了很久)。然后我跟她说了父母对于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支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 你住的离学校没有这么远,情况和其他两位同学不大一样。
  • 住在外面,监护人都不在,怎么确保你们的安全。
  • 老爸老妈在家里,晚上想到你在外面,心里不踏实。
  • 早饭晚饭怎么解决,不能一直吃外卖吧。

我问她如果你很想去的话希望你可以给以上几条担忧想一些解决方案。她就郑重其事地和同学商量起来。她们说,她们几个和各自的父母可以拉一个群,晚上可以按时打视频电话。早餐可以去学校旁边顺路的早餐店,晚餐有的时候可以点外卖,有空的时候可以几个孩子自己买菜做。我妹补充说,她之所以想住出去是因为想换个环境,她觉得家里好压抑,而且另两个都是很好的同学(确实如此),她认为成绩也会提高的。我个人认为,老妹选择出去和她选择的室友合租,过相对独立的生活,是非常有利于她心智的成长的,所以便没有劝她放弃。我向老妈转达了意思,她表示关于安全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她补充说,中国目前的法律认为放任未成年人在外过夜是监护人的失职,我认为这个确实是非常有力的论据,我妹也表示,啊,怎么这样。我只能安慰她说,你的想法确实很前卫很好,但是不能要避免走在法律前面,特别是你还是未成年人。

我本以为我妹可能就此放弃了,但她过了几天又给我发消息说看到了知乎上的法律咨询,说是有法定监护人授权委托书之类的。看得出她真的在自己努力向自己想要副方向靠拢。我跟她说要确认,法律方面不能含糊,她明说她也不确定,还在了解。之后她和粑粑去看房了。她跟我说,她希望可以合租,并且会努力朝这个目标提升自己。我跟她说“这个思路就对啦,你是最棒的,你成长了捏”,她说“泪目了”。充分的爱和肯定,是成长必备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