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c转发的小红书推荐了这本书,推荐语:
做过很多爱,爱过很多人,被很多人爱过,才能写出这样的小书。
书很短,大概一给小时不到就能读完。但其实我读了一个半小时,主要是因为群友们在批判马提尼女士在恋爱中的🐢🐢行为,比较刺激所以时不时开小差看消息(对不起我紫菜)。
看完之后,无论是对书中的主人公还是马提尼女士,我都觉得她们在浪漫关系中能有此激情我真的很羡慕,我不希望她的这种激情被“利益分析”,“思考对方爱不爱自己”,过分影响。有的时候,浪漫关系,激情本身的存在,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浪漫和激情不存在对错,只要自己能够承受,没有超过自己的度,那就没必要被批判。在我听来,分析对象是否爱自己(甚至是通过给自己花了多少钱的方式。。?),自己的爱是否值得,只不过是为了遮掩自己激情褪去的不堪。
于是晚上给马提尼分享了《简单的激情》。
爱欲就像海潮,涌起消退,重要的或许不是人,而是那种情愫,爱在某种程度上会物化别人,所以才需要提出“爱具体的人”,但是具体的人又岂是这么好爱的?情欲说到底还是一件自己的浪漫事。
在读这本书之前从各种渠道了解了很多推荐语
得承认在此之前我对于印度的认知仅限于《三傻大闹宝莱坞》和历史课本中对于其历史文化的只言片语(以及我根本不求甚解)。书中的印度是否真实我并不关心,但我确实感受到了“黑塞心中禅宗的国度会是什么样的“。在这里,最为尊贵每天的日程便是,沐浴,诵经,聆听佛陀;在这里人们为了拜见一位在世活佛,甘愿跋涉千里,抛弃一切,只求得听其法义,以洗涤心灵;在这里,一个人的虔诚,洁净,可以令金钱黯然失色。
西游记中西天取的经,是无字经书,大道无言这一点在书中也有体现。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我年少时就有过这种疑问,正是我的怀疑驱使我远离教师们。我还有过一种思想,乔文达,你又会认为那是开玩笑或只是一种愚蠢的念头:就是说,每一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比如说,只有偏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个真理而已,它们都缺乏完备、圆融与统一;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如,痛苦与救赎。人别无选择,对于那些要传授教义的导师们来说尤其如此。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乔文达,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仿佛存在于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悉达多在自我的路上深沉地思索。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青年,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感到某种东西已然脱离了他,仿佛一条蛇已蜕去了旧皮。那种伴随他整个青年时代并一直是他自我之一部分的因素已被抛在了身后:这就是寻觅导师和聆听教义的愿望。他已经离开他所见到过的最后一位导师——这位贤明的导师,最神圣的佛陀世尊。他甚至不得不离开他,他无法接受他的教义。
这位思想者缓缓地走自己的路并向自己道: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特性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这位踽踽独行的沉思者突然停下来,为那种意念所攫住,而另一种意念会立刻从前念之中浮现出来,这就是: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保持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寻梵天,阿特曼。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未知的存在最深层发现万有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上帝或绝对终极之物。而正因为如此,我却一路丢失了自我。
他举目四望,仿佛初次见到这个世界。这世界美丽、陌生而神秘。瞧! 那儿是金黄,那儿是湛蓝,那儿又是碧绿。天空与河流,森林和山峦都如此美好,如此神秘,如此诱人,而在所有这一切之中,他,觉醒的悉达多,正走在通向自我的道路上。所有这一切,所有这些金黄与湛蓝,河流与树木第一次映入悉达多的眼帘。那不再是魔罗魅惑迷人的幻术,不再是玛耶虚无缥缈的面纱,也不再是世界万像毫无意义的偶然显现。尽管这一切为那些追求圆融统一,轻视个别差异的思想高深的婆罗门贵族所鄙弃,而河流毕竟就是河流。假如悉达多自性中唯一的神明隐秘地居于湛蓝或河流之中,那么此刻恰恰是金黄与湛蓝、天空与森林映入站在这里的悉达多的眼帘,这本身也正是天意,正是神的安排。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尘世并非不圆满,或是正处在一条通向圆满的漫长的路上。不,他每一个瞬间都是圆满的。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儿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
他看到的不再是他的朋友悉达多的脸庞,他仿佛看到许许多其他的形象,一个长长的系列,一条不息的形象之流——百种,千种,万种,无数的形象不断生生灭灭然而又似乎同时并存;所有这些形象一刻不停地变幻和更新,而它们又都复归于悉达多。他看见一条鱼的形象,一条眼睛已黯然无光的垂死的鱼,正极其痛苦地大张着嘴;他看见一张新生婴儿的脸庞,面色赤红,满是皱纹,正张口欲哭。他看见一张杀人凶犯的脸,看见他持刀刺进一个人的身体;而在同一瞬间,他看到这名罪犯双膝跪地,绳索缠身,头被刽子手一刀砍落。他看到陷于炽烈情爱之狂喜中的男人、女人不同姿态的赤裸身躯;他看到人们死去之后身体僵直、死寂、冰冷而空无。他看到许多动物的形象——野猪、鳄鱼、大像、公牛与飞鸟,他也看到大神黑天 与阿耆尼 。他看到所有这些面宠与形象以千万种方式彼此联系,彼此扶助,彼此爱恋,而同时却又彼此仇恨,彼此毁灭并重获新生。每一形态都终归于无,都是无常世界中苦难而充满激情的存在;然而它们却并未死去,它们只是在不断变幻,不断再生,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只有时间作为不同形态之间联系的纽带。所有这些形态都经历暂住,流转与再生,彼此交汇并融合,而在这一切之上回旋着某种稀薄、虚幻却又无可置疑的存在,像一层薄薄的冰或玻璃体,像一层透明如水的躯壳、外形或面具——而这面具正是侨文达在那一刻所吻的悉达多微笑的面容。侨文达看到这面具般的微笑,这回旋于流转万相之上的圆融的微笑,这超脱于万千生生死死之上的永恒的微笑——悉达多的微笑——与他曾经上百次带着敬畏瞻仰过的乔达摩佛陀的微笑毫无二致。他们的微笑同样是那么安详、微妙而不可测度,同样是那种或许是慈悲,或许是嘲讽,形态万千的圣明的微笑。侨文达知道,一切圆成的佛陀世尊正是如是微笑的。
稍微看了看去年的总结,感觉太不一样了。
前几天在水源上开了个帖子,“一句诗概括你的2024精神状态 =w=。”收到了许多回复,或是痛骂牛马现状,或是感慨蜀道难,或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实名羡慕)。
我也思考了一下我想用什么诗句来概括。我觉得,可以是“长夜无眠泪已尽,丽夏有期诗长存”。
可能很多年之后再看,2024年会是我人生转折的一年。很俗套的说法是,男人的成长只需要一次分手。我觉得是的。
说实话我现在基本记不起来五月前的日常,除了美赛,辩论赛,两次争吵,分手。恋爱就这么高烈度地把我想要的,不想要的,渴望的,恐惧的东西都一股脑塞给了那个手无寸铁却相信真诚可以克服一切的我。
结果也是显然的,我困惑于为什么人无法彼此理解,我疲倦于解开一环接一环已成死结的误会。以至于最终面对分手的要求时,我仅能维持住最后一丝体面,说出那句最无力的话“我尊重你的选择,你知道我不会选择复合的。”
第一段感情有以下遗憾:和我的相处并没有让对方变得更好;我并没有真正了解最本质的对方以至于从未建立起安全感。
分后的很长时间,我一直在寻找自救的办法。
其一,尝试读了很多书。先是尝试一些心理的书籍,看了《少有人走的路》一到三册。我从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获得了爱是什么的定义,“希望一个人在心智成熟的路上走得更远”。我想我确实没有从对方身上体会到这种感觉。再之后看了《窄门》,从书中窥见了自己,那个渴望着柏拉图却终与世间格格不入,拒绝妥协却终于失去一切俗世幸福的自己,或者说自己将会变成的样子。再就是《爱欲之死》,我被骂得很爽。逐渐就能看清自己的内心了,也能看清自己曾经历的那些往事了。所谓走出情关指的不是喜欢上下一个人,而是看清那个为情所困的自己啊。
我决定我要变得远比以前更好,我要交一些真正的朋友,要是能有几位异性的朋友就更好了。我还希望我能养成一种淡然的态度,我对太多事情都太过用力。我也希望我能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内心,减少内耗。
那么,2024年末的我,did I make it after all?
虽然我知道可能真的会有其他人读这篇,但我不会避讳前任的事情,because trading my yesterday is to wish my life away。
在这里想说说我在2024的下半年交到的两位很好的朋友。
同为infj人格的我们真的非常像,用我师兄的话就是man in the mirror。我们如果想,可以一直谈,从下午谈到吃晚饭,从晚饭谈到晚上十点回寝。我们都非常清楚彼此的边界,因此可以非常自由地在安全区域内谈许多许多话题。我们都很喜欢心灵方面的话题,但是他疑似有点太痴迷于荣格的理论了。有的时候也会反怼:我感觉你大部分时间去交朋友都是为了验证那套理论。
是上中高三的同学,但彼时并无多少交集,反倒是今年下半年在微博认识。我为她的文字着迷,就好像是我的心声经由她的笔凝练成了文字。也因此我给她开放了一些我杂记的访问权限。我们时常交流彼此的过去,曾经难解的心结,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提供情绪的支持。我很感激有她出现在这个时间点,真的帮了我很多,塑造了目前大部分的我。
所谓丽夏指的就是这两位,以及其他认识的新朋友,得到过的其他温情了。或许有一天我们也终分道扬镳,从每天都聊天变成一周聊一次,再变成一个月聊一次,但我会希望尽可能延长我们的缘分,心头感受过的温暖,可以留存很久很久,文字也会留很久很久。
我们会慢慢淡忘,就好像过去未曾发生。
在这样的时时刻刻,过去的文字会带我们回到那些蒙尘的遗迹,诉说彼时彼刻的故事。
因此,我需要感谢我这一年断断续续记着的流水账杂记,让我能知道,还有过这些时刻。
或许有些观念可能在目前的我这里刷新了,但看着过去的思考路径,我会知道我从哪里来,谢谢,如果可以,我新的一年也会记的。
其实后期有相当大的杂记发布在了微博上,这里可以收录一些。
因为《倦怠社会》确实是挺久之前看的书了,所以在读书会前看大纲温习了一下。
他者与规训并没有在当代的功绩社会中消失。在功绩社会中,他者/规训体现为“能够做到/成为balabala”,其中决定了balabala的部分的是规训权力。我们往往通过他者来定义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做不到,或者发现尽了一切努力,燃尽了,依然没有达到那个他者,就会难以避免地走向自我攻击,即抑郁。在当代互联网社会,网红大咖,还有成功人士们像是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很真实的幻梦,让互联网观众就觉得,ta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做到了,我也想像ta一样。在这种很普遍的情况下,功绩语境下的自己,其实已经背离了真正的自己。
再次想起来韩炳哲在书的最后提到的神圣时间,或许这样的读书会于我而言就是这种神圣时间。有些时间与我自身是意义了了的,可能是为企业生产学术价值,可能是为了积累财富价值,在这些时间里,我都像是“飞转的停滞状态”。飞转是因为价值的产生需要我的劳动,停滞是因为我在这种情况下感受不到时间与意义时空的存在。我们需要这样的小聚会,不再让课业或工作或炫耀的需求成为我们拿起一本书的理由。让书成为书,让读完感受到的迷茫或者感动成为这个小聚会的展品,让艺术性回归到生活,如此我们的生活便是神圣的。
地铁站到家有一段是初中上下学的路,因为在听音乐所以就不想骑车上马路。就这么塞着耳机,放着贝斯版的βios和春日影,背着包兜过这段似乎永远不怎么变的街道。
虽然常开玩笑说自己上的是菜中,但我想这种“通勤时仍能时不时魂穿到十年前的感动”绝对是一种奢侈。
那点爱好就像一棵草,本也不必有开花是命,也没受到多少营养,还总被其他东西挤压生存空间,现在还能坚挺地活着,已经不错了。
3年的modder的生涯告一段落了,有始有终。很幸运进入过这么一个纯粹的亚文化圈,见证过它曾经的辉煌与日渐落寞,也尝试过力挽狂澜,最终还是难免散场各奔东西。世上真有什么是永恒的吗?可能也唯有热爱至死不渝。
该哭的是得哭的,就如该说的再见也必须要说。
再会了,谢谢所有的鱼。
“现实中有的人习惯通过包括不限于言语、拳脚、文字等热暴力或冷暴力把自己的压力发泄到别人身上,玩摇滚的则是抨击这种做法,反抗所受到的不公,抽刀向更强大、无法反抗的命运,并把自己的压力转化成音乐传达出去,给予人们鼓励振奋。”
重温完海上钢琴师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慨:
回忆是一个有限的世界,而未来却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所以有限回忆中会诞生无限音乐,而无尽的未来只会渐渐坍缩成一条唯一的路。这条唯一的路也会随着时间,诞生无限的音乐。
选好你的航路,保护好你的船。
“每个人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这件事情无关乎性别。摆烂也好,倒贴也好,当家庭主夫也好,如果它让我们觉得生活可以这么快乐得过下去,能找到自己的意义,那就是好东西。
顺带:果然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摇滚真是一天都存在不下去呢!
Along the way, the old blame has never let me go for a single day.
But it happens to be just a nightmare that can disappear if I pray.
Therefore, I wish I made everyday count and let the phantom go away.
于我,幻想朋友真的是无处不在的,正如孤独总是如影随形。
mp3中飘出的声线,尝尝会想象其来自某个具象的脸庞;一个人进行city walk,也会想象身边有着一个亦步亦趋的脚步,和我一起匆匆又慢慢地看着彼此都是第一次见到的风景;在诺大而安静的办公室里,我会给ta捎一杯热巧克力,然后我就写着代码,ta则躺在一旁翘着腿看书,或许有时候还有闲心替我照看一下书架上的绿萝。
ta虽然一直都是ta,但却常会改变形象。ta会变成那些塑造了我却又无可奈何分离的人们。也正是因此,ta让我可以忍受那些分离。ta总是从分别中新生,让我看到未来。
我总是在人群中孤独,在独处时却和所有人都在一起。
流眼泪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我们会慢慢淡忘,就好像过去未曾发生。
在这样的时时刻刻,过去的文字会带我们回到那些蒙尘的遗迹,诉说彼时彼刻的故事。
收到过“透明人”的评价,我想如果我做不到对他人透明,大抵便也做不到对我自己透明。
Stay sensitive, stay hurt, stay pure.
24年确实就是这样emotion的一年,但我不讨厌,2025年快乐!
是的,我在还没读完p10和p11的同时,开了p12的坑
这里摘写若干我认为有价值的原文或者书评
“纯粹之爱”
韩教授全文诉说的“爱欲”的最高形态被称作“纯粹之爱”,在这里他并没有直接做定义,我们则从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素理论开始理解即纯粹之爱需要包括激情、亲密和承诺才能构成“爱”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爱情既包括感性的甜蜜纵容,又有着理性的升华包容;既有着肉欲的激情冲动,还含有灵魂的契合相融。互相保有自主的空间,却也有着舒适的亲密感。相互信任并且互相理解。同时具有着“缘分”,这个缘分既能保证相遇,又能保证不分离。
“爱欲”
它包含在纯粹之爱之中也就是说是一种“爱的原发状态”,一种不完满的“爱”,它是主体在产生对性状的自我意识之后具备的“知性”(Verstand)能力,即能够综合分析判断“情”和“欲”的范畴,将这两个经验表象通过范畴结成的大网捕捉到自我之中形成观念。
“情感”
顾名思义这是爱的经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产生的“情愫”,是“爱欲”被充实的质料。
“性”
这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也就是说它是在进行性行为之后的一种“体验”。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纯粹之爱—超验(理性),爱欲(性欲)-先验(知性),情感(激情)-经验(感性),性体验(性满足)-后验(经验)
韩教授开篇便提出了“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伴随着个体的‘自恋‘情节的加深。”这一直接观点,一针见血刺疼了时代的根源,当然我们还要区分“自恋”与“自爱”这对范畴。“自恋(Narzissmus)与自爱(Eigenliebe)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也就是说自爱的人能够清晰的界定主体与客体(这个客体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自我与他者,并且其认识标准和世界观是多元性的,此时他者对于自我而言是具有“意义”的。而“自恋”的人对于主客体之间没有能动的区分能力,无法认识到他者身上的差异性,在对于时空中的存在只是“自我”的缩影,即他者此时只是自我的强行解释。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每个人在追求他者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产出“愿望”,愿望不可避免,但其形式与质料必然存在差异。我们无需担心缺乏信息的“选择自由”会面临着“愿望的终结”,恰恰相反,因为愿望是相对于他者而言的愿望,“被剥夺的否定性滋养着愿望”。信息过多会导致他者无法被“理想化”,信息的缺失恰恰能缔造他者的存在,因为信息是肯定性的,而他者的塑造确是否定性的。“色情片就是通过将视觉信息无限倍地扩大来毁掉人们对情欲的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接受了大量色情产物后面对真实的性行为时便不会得到健康完整的“性满足”,即齐泽克讨论的“快感”。
受爱欲驱使的灵魂能够创造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美的事物和行为。爱欲并非普遍认为的那样与感官和快乐对立。只是因为今天的爱情被世俗化为性爱,爱欲才逐渐远离了它们。”世俗化的爱情不再具备古希腊人所憧憬的美好品质——勇敢、激情,理性。而爱欲与生活甚至是政治息息相关,这也就引导我们来到了第六章的标题——爱欲政治学。缺乏这些品质的爱欲堕落成为了单向度的欲望,也就是对色情的向往。色情升级了自我的自恋倾向,使自我丧失了完成“爱情双人舞”的能力,因为自恋的自我拒绝与他者的融合甚至放弃认识他者。失去了对爱欲的追求,也就引伸联系到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创新和革命的源泉。韩炳哲教授在本章的最后说到:“表达出来的爱欲,代表着对其他个体生命形式和社群组织的革命性渴望。是的,它维护着人们对未来的忠诚。”
从书中全文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从历史传统中就出现定义的“纯粹之爱”正在面临威胁与危机,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女性主义哲学家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说过“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自由的人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顾名思义,成立的条件为“自由”和“相互承认”,也就是同为主体和相互融合。然而这个条件在如今已然很难达成。不仅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扼杀了对“他者”的承认,资本社会下的景观社会也让爱欲变成了一种单向度的景观,虚假的需要代替了真实的需要,而人们无法辨别,不得不被迫的接受这个“当下的愿望”,甚至失去了抗争和批判的能力,把这一切当做“应有之义”。在最后我们引用一下张世英老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与开篇的四种概念相对应。先生提到第一个也就是最低的境界是“欲求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其与世界的关系属于“主客未分”。第二是“求实的境界”,这种境界则进入了初步的“主—客关系”,人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分清自我与他者,寻求对“外物”的进一步理解,对于同为人的他者产生了“同类感”,以及道德意识。以此要进入第三种境界——“道德的境界”,其尚属于主—客关系的结构,但此时自我以对万物一体相通的领悟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为止奋斗不已,也就是具备了一种不惧生死的理性的追求精神但身处道德境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所以仍有着主客的区别,也就是否定之否定并没有彻底完成没有达到破立扬弃之后的“融合”与新生。但道德的实现和完成,就是道德的极致,也就是道德境界的结束,便来到了第四种境界——“审美的境界”,这是一种高级别高纬度的“主客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的超越结构,它包摄道德却又超越道德人们不再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来做某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规训社会的代名词)而做某事,而是完全出于一种融合的自然的境界之中。这四种境界分别对应了性满足、情感、爱欲和纯粹之爱。
感觉也基本解释了为什么我对于某些恋人之间流露出的气场感到恶心,而有些则让我平静和享受,这是对于爱的审美在起作用。
看书的时候听的是玛丽亚凯莉的《Without You》和惠特尼休斯顿的《I Have Nothing》。感觉当代真的很难再找到配得上这两首歌的爱情了。
我看这本书是抱着,我希望陀子能够帮我剖析我自己,希望他能够指出我内心不曾察觉的阴暗角落。
但说实话感觉有些失望以及作呕,大概是唯一一本“想赶着马上读完以脱离阅读带来的折磨”的书。
本书开篇即表明主人公自己是有病的,是心怀歹毒。但是他所作的剖析更多时候让我感觉像是纯粹为了贬损,好似只有贬损才是唯一客观的剖析。当自夸一些优异特质时,貌似是永远无法抵达自我本质的。
当我在谈论我自己做模组时,其实我是想在“背离世俗的评价标准的倾向(说白了就是反卷)”和“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说白了就是装逼,自我价值的实现)”两者之间找到的平衡。我承认无偿制作分享模组是一件带有“美与崇高”的事情,但是如果它无法达成前面这种平衡,那我就不会选择它。也就是说我并非出于美与崇高(要求人们尊重我)去选择它,我只是在少数可选项中选择了相对更加美与崇高的一项。在这里,自由确实是我的第一性,自由超过了美与崇高,也超过了理性。
其实我感觉我在前面记的一些博客中的自我剖析已经非常接近陀子对于主人公的剖析了,也难怪读来让人窒息。看着这本书里的独白,说实话我感到熟悉而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