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读书会p7

《窄门》读书会p7

开篇第一段文字

我在这里讲的故事,换做别人可能可以写成一本书。然而,我在这“故事”里不遗余力地活过。倾尽了所有德行,所有仅仅将回忆记录下来。往事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但我不打算靠虚构事实连通补缀,这种修辞铺陈,会浇灭讲述的热忱,最后一丝意趣也化为乌有。

是的,在日记里撒谎的话,会被记忆之神背弃的吧,我始终抱有这种朴素的认知。

每个人心里应该都存在着一扇窄门吧,我的窄门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能够共鸣阿丽莎。她在幼时看见了母亲偷情,看见了欲望的恶,成长时心里的无助彷徨因为没办法舒缓,选择了宗教,最后又因为宗教倡导的无私奉献,让自己具有了神性,无法产生对俗世欲望的追求,想爱又不能爱。
我虽然家庭美满,但并不意味着我未曾受过类似创伤,在高中,我努力表现的像正常人,却常会受到创伤折磨。我恨人与人之间世俗意义的比较,因为我曾经认为我在这方面已经一败涂地。这道宽路于我而言已经被玷污了。于是我只能去追寻窄路。我追寻的窄路与阿丽莎却不相同。高中那会我非常喜欢听轻音乐。可以说,我完全可以接受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游戏,但我无法接受没有轻音乐的生活。有那么几首流行改编的钢琴曲(我当时不知道还有原曲,我还以为钢琴版本就是原曲呢quq),分别是,《Heal the world》, 《We are the world》和《You are not alone》,我印象非常深刻(哪怕当时我根本不去记歌名,轻音乐是这样的)。每当循环到这几首,我都会不厌其烦地享受心底的宁静。哪怕已经听过100遍,500遍,我依然会感觉我心如赤子,往事都离我远去了。有一天,我用家里电脑上的网易云搜这几首歌,想找找有没有这几首歌的hires(发烧友是这样的)版本。我爸当时看我在搜这个,惊讶地问我,你居然会听这个?我当时感到很奇怪,因为我爸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和我交流音乐。我当时感觉到他的目光中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神圣。他之后把他仅有的CD随声听给我了,还有Michael的《Dangerous》CD专辑。我和我爸居然在这个地方,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是我目前人生中,对于“不约而同”的最佳注解。
我想找的那三首曲子,无一例外,都改编于MJ的流行乐。我当时真的非常非常感动。从此,我便很少听轻音乐了,我开始听MJ。我听到了他对于爱与欲的挣扎,我听到了他对于权贵的抗争,我听到了他对于世人的大爱。那时候的我决心,要做一个像他一样,大爱世人,为人间带来爱的使者。我努力对身边所有人都温柔。我会和尖子生一起讨论数学题,也会和学业不理想的同学谈心,谈论过去,谈论未来。我对大部分人都充满着好奇,我认为他们真的都很可爱啊,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遭受了好多生活中的,学业上的苦痛,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他们在我这里再感受到一丁点恶意了。我认为就这么活在世上,世上便多了一点光,就算得上不枉此生了。这是我自己信仰的雏形,几首歌,一位已经过世的歌手,当然还有我一直藏在心里对善的渴望,塑造了这些。

逃离窄门

我逐渐感觉到,我虽然在与我心里的神圣靠近,但我却在渐渐远离实在的人。我清楚地感受到,我与我同学之间的友谊似乎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友谊不一样,没有人和我称兄道弟,没有人会和我开俗俗的笑话,他们不会对着我大笑,也不会大哭。我感觉到痛苦,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渴望能给其他人传递温情,但是我们的距离变得太远了。我想起了伊卡洛斯的故事,不要飞得太低,海水会沾湿你的翅膀,也不要飞得太高,阳光会融化你的翅膀。我感觉我确实离太阳太近了。
但没有给我时间去探索信仰的平衡之道,时间来到高三,我来到了上中,陌生且高压的环境,让我缩进了龟壳,我对于MJ更沉迷了。带有这种态度的我,也是没有交到朋友。我感觉正是这段时间,我开始主观地去疏远实在的人了。可能是因为同龄人真的都很厉害,我“神爱世人”的游戏到此为止了(可能是我今天写下这些,这个游戏才算是真的画上了句号)。
上大学后我开始思考别的事情,比如,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文明的兴荣,导致了无止尽的战争。没有一个人希望文明衰弱,希望战争,死亡的发生,每个人不过是各司其职,做好了各自位子上该做的事情,但事情就是发生了,难以避免。我也没有太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我感觉我会想极端。于是我想给自己设一套道德行为准则,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向这套准则靠拢,那么阶层就不会分化,矛盾也不会累计为战争。具体这个准则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明确了。说实话我上面说的这些只是我从回望的视角总结出来的一些事情,可以解释很多时候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对于某些事情生理性反感。当时的我可能只是循着模糊的感召行事。毕竟我之前也从不记录下些什么东西,还是很难考究的。
总之,我意识到我其实已经在窄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了,我已经太久没爱具体的人了。诶,爱过一位,但是我认为爱的也不甚具体,可以说正是有这份感情,才让我在读完《窄门》后有如此多纷乱的思绪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会p6

《非暴力沟通》读书会p6

一段比较有感触的片段:

(先生的表达:“和你讲话有什么用?你从来都不听!)
太太:你是在生我的气吗?
马歇尔:你这么说,暗含着是你的行为导致了他的感受。我建议你说:“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这有助于你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了解他此刻的内心,而避免认为对方会怪罪自己。
太太:那我要怎么说呢?“你不高兴,因为你需要⋯⋯?需要什么呢?”
马歇尔:从你先生的话中去寻找线索——“和你讲话有什么用?你从来都不听”。当他那样说的时候,是因为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太太:(尝试着透过丈夫的表达,同理他的需要)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吗?
马歇尔:你现在关注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我认为,如果我们选择关注对方的需要,而不是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就比较不会认为他们在攻击。不把注意力放在“他不高兴是因为你没听”,而是专注在他想满足的需要上,用“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
太太:(再次尝试)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被听见吗?
马歇尔:这正是我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聆听他,对你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太太:确实太不同了。我听到的是他的心声,而不是我的过错。

让我想起之前和gxy相处的时候。说实话我确实也很自我,总是认为自己应该对对方的情绪负责,一直都会认为,对方不开心的源头一定是出在我身上,如果我道歉了或者改变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对方的情绪出现波动,可能是需求没有被满足造成的,而造成这种匮乏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我自己,而是很多客观因素,哪怕确确实实因为是我的原因,我身上也有很多客观无法改变的部分。再者,如果每次对方表达不满,我都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无形中也增加了对方表达不满时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对方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妥善表达。

《中国太阳》读书会p5

《中国太阳》读书会p5

原文

「中国太阳不去火星。」
庄宇迷惑地看着水娃,「那去哪里?木星?」
「也不是木星,去更远的地方。」
「更远?去海王星?去冥王……」庄宇突然顿住,呆呆地盯着水娃看了好一会儿,「天啊,你不会是说……」
水娃坚定地点点头:「是的,中国太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恒星际飞船!」
与庄宇一样,全世界顿时目瞪口呆。
庄车两眼平视前方,机械地点点头:「好吧,就让我们不当你是在开玩笑,你让我大概估算一下……」说着他半闭起双眼开始心算。
「我已经算好了:借助太阳的光压,中国太阳最终将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考虑到加速所用的时间,大约需四十五年时间到达比邻星。然后再借助比邻星的光压减速,完成对半人马座三星系统的探测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加速,再用几十年时间返回太阳系。听起来是个美妙的计划,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你又想错了,到达比邻星后中国太阳不减速,以每秒三万多公里的速度掠过它,并借助它的光压再次加速,飞向天狼星。如果有可能,我们还会继续蛙跳,飞向第三颗恒星,第四颗……」
「你到底要干什么?」庄宇失态地大叫起来。
「我们向地球所要求的,只是一套高可靠性但规模较小的生态循环系统。」

出生乡村的水娃,在几十年间便成为了第一位想要实践星际探险的冒险家。一开始我觉得,之所以他能获得如此大的加速度,是因为他不回头,但文中却描写了很多水娃回望地球的情节,他始终对家乡存在眷恋,他并不是总是一往无前的。真正造成他的改变的,可能还是他与空间站上一位工程师的对话。

有一次水娃向站里的一位工程师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人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登上了月球,为什么后来反而缩了回来,到现在还没登上火星,甚至连月球也不去了?」
工程师说:「人类是现实的动物,上世纪中叶那些由理想主义和信仰驱动的东西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理想和信仰不好吗?」
「不是说不好,但经济利益更好,如果从那时开始人类就不惜代价,做飞向外太空的赔本买卖,地球现在可能还在贫困之中,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反而不可能进入太空,虽然只是在近地空间。朋友,别中了霍金的毒,他那套东西一般人玩不了的!」

就像炮膛射出的弹丸,飞得再高也是要掉回地面的。
除非超过第一宇宙速度。
水娃做的就是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在这个黄金还未褪去的时刻,通过最奋力的一跃,超出了引力的桎梏,因而,在也不会回到地面了,也会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如若绽放,便从一而终,一旦选择星辰大海,便只余星辰大海。

《地下室手记》读书会p4

《地下室手记》读书会p4

我看这本书是抱着,我希望陀子能够帮我剖析我自己,希望他能够指出我内心不曾察觉的阴暗角落。
但说实话感觉有些失望以及作呕,大概是唯一一本“想赶着马上读完以脱离阅读带来的折磨”的书。

本书开篇即表明主人公自己是有病的,是心怀歹毒。但是他所作的剖析更多时候让我感觉像是纯粹为了贬损,好似只有贬损才是唯一客观的剖析。当自夸一些优异特质时,貌似是永远无法抵达自我本质的。
当我在谈论我自己做模组时,其实我是想在“背离世俗的评价标准的倾向(说白了就是反卷)”和“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说白了就是装逼,自我价值的实现)”两者之间找到的平衡。我承认无偿制作分享模组是一件带有“美与崇高”的事情,但是如果它无法达成前面这种平衡,那我就不会选择它。也就是说我并非出于美与崇高(要求人们尊重我)去选择它,我只是在少数可选项中选择了相对更加美与崇高的一项。在这里,自由确实是我的第一性,自由超过了美与崇高,也超过了理性。

其实我感觉我在前面记的一些博客中的自我剖析已经非常接近陀子对于主人公的剖析了,也难怪读来让人窒息。看着这本书里的独白,说实话我感到熟悉而恶心。

《边城》读书会p3

《边城》读书会p3

将命运的苦难表现得非常纯粹
就是指这种苦难它甚至和客观条件都不那么相关,也就是说,这种苦难是哲学的,普遍的,而不是特别的,临时的,它难以被真正改变。
描写旧时代的小说中最常见的底层人民的苦难,穷,病,愚昧,被剥削,这些在《边城》中都很少,几乎没有。
《边城》中,百姓淳朴善良,邻里关系好。能管事的也慷慨正值。老船夫一家虽然不富裕,但温饱不愁。甚至关于老人的病和城中的水灾,作者也都写得很克制。
但表现上越是美好,最后的结局也就越是让人意难平。
因为即使没有“穷,病,愚昧,被剥削”,人还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用作者的话来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都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这便是更残酷的生命真相。

《吾国与吾民》读书会p2

《吾国与吾民》读书会p2

很小的时候,我爸我妈就跟我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有一档节目叫语林趣话,当时小两口都喜欢看,感觉当时他们也颇为大胆,毕竟直接把节目的名字拿了过来,如果中意的是《奇葩说》,我岂不是成了陈奇葩了(小声)。
再就是参考了活跃于20世纪初的林语堂(说实话这三个字,比起语林趣味,更像是一档节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发明过汉字打字机,也有人写他的传记,还写过苏东坡传,哈哈,还听说过他关于音译“幽默”二字的小故事。近日这本《吾国与吾民》便是出自先生之笔。

文化的稳定性

林语堂认为的,中华民族稳定的重要因素:

  • 家族制度
  • 阶层流动
  • 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田园理想

中国人的性格

Mellowness
形成原因:

  • 中国社会轻视,甚至鄙视“年轻人的热情”。很早便重视责任和理性选择。

patience
indifference
old roguery

中国人思维方式

中西方对于“学者”的态度不同
中国人更敬重日常生活中的智者,用体验而不是理论来学习(孔子及其学生)。

综合,具体,感性,依赖直觉的思维方式(啊,Ni人感到了慰藉)
过去的中国人缺乏一些抽象“分析能力”
依赖经验来解决问题。

  • 会心于忘言之境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道即真理,不知其然谓之道

理想人物

出自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
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 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里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
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
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以及冷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在《吾国与吾民》的最后,秋的精神

我们现在正处于民族的秋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我们生命都被初秋的精神所弥漫,其中绿色和金色混合,悲伤和喜悦混合,希望和回忆混合。
在这个时刻,春天的纯真成为记忆,夏天的繁荣如同逝去的歌曲,只在空气中留下微弱的回声。
当我们展望生活时,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正地生活。
不在于如何奋斗和劳动,而在于如何享受我们拥有的宝贵时刻。
而在于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
我们有一种感觉,一种以及达到了某个目标的感觉,一种安定下来,并找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感觉,我们有一种已经取得了成就的感觉,虽然当下可能和我们过去的繁荣相比微不足道,但我们仍将有所成就。
就像秋天的森林,虽然失去了属于夏的繁茂,但仍然保留了这份树林原本的荣光,并将一直闪耀下去。
春天很有生机,但过于稚嫩;夏天万物繁茂,但却过于骄矜;
所以我最喜欢秋天,因为它有金黄的叶子,有圆润的格调和斑斓的色彩,它略带悲伤和死亡的预感。
它的金黄的浓郁不是属于春天的天真,也不是发自夏天的力量,而是接近高迈之年的柔和与善良。
它知道生命的有限,但却也因此而感到满足。
在秋天,清晨的山风吹过,把颤抖的树叶欢快地舞到地上,你不知道那落叶的歌声是欢笑的歌声还是别离的歌声,但这正是初秋精神的歌声。
它平静,智慧,成熟,他会用微笑面对伤感的景象,会赞许眼前那青春焕发的清新凉爽的空气,即使中国人本来就应该配得这些。

《雕刻时光》读书会p1

《雕刻时光》读书会p1

诗的逻辑

相较于推理片或典型的“起承转合”(注重因果的直线逻辑),电影的逻辑应该更像诗,也就是要遵循诗的逻辑(思维跳跃,不注重因果关系),且诗的逻辑更贴近生活。如果生活的所有事情都能推导出来,这个人很可能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有一种诗电影

淡化叙事和情节,看中隐喻与抒情。形式上贴近诗。

并不能展现电影的诗意,因为诗意是内涵层面的。

由此,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应该还原生活,纪实就是诗的逻辑。

电影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代表里技术进步、我们又多了一种阐释世界的方法而已,它的意义不止这样,电影诞生的那一刻——1895年卢米埃尔的《火车到站》诗所有电影的源头,只有半分钟长,却难以令人忘怀。就在火车朝摄像机开来是,放映厅里的人开始躁动不安,四处逃窜——就在电影诞生的这一刻,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便诞生了:人第一次在艺术史上找到了直接留存时间的方法。
而这,就是雕刻时光,这就是电影了

老塔认为电影应该还原客观环境,以及主观感受。有力量的电影应该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

星空读书会

星空读书会

前言

近日沉迷于木鱼水心剪辑版的《编辑部的故事》,无论我多么地烦躁,打开后心情总是会变得沉静,这剧是养人的,解说也是沉沉静静的那种风格,和葛优那种自带的反抒情特质还不一样,解说一个抒情的字眼都没,却字字都在抒情。

之后这一个系列很快就看完了,想去他频道下看看别的剧集系列,其一便为所谓的《星空读书会》
up提到在他频道遇到了金钱上的困难,商业化进度有限时,受到过一位小伙伴的来信(附10w资助),信里有一句话:

“不为别的,只希望周围的孩子日后长大,拿着手机,对着电脑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们,这里有广阔的宇宙,浩瀚的文明”。

我被深深触动,作为网络上半吊子的内容创作者,我深切知道这句话的重量和力量。互联网上有很虚很虚的东西,也有实在到不能再实在的人。
上次我被类似的宏大的情绪击中,是在去年的春季,也是差不多的时间,当时在写心理学导论的A letter to myself,当时看到了一个绝症患者在最后的时光里完成了obsidian版本的英语词义分类数据库,也是相近的感触。当时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要写在信里,一定要寄给未来的迷茫的自己,因为这种层次的浪漫确实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在那之后,我感觉我确实变了,也变成了很奇怪的从来不内耗的infj,哪怕我其实在那之后很少再回想起听闻的这件事情(我真的很健忘!我真的需要有载体记录下来!)。现在,时隔一年,木鱼水心再次提醒我了这件事情,一年前的信,也确实寄回到了我这里。

题外话:近期感觉我真的在贯彻stay young,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感觉本科四年,就像《返老还童》,心态上在变得越来越年轻,人也越来越打开,我也越来越认可我自己。求知欲是一以贯之的,但我现在越来越勇于去尝试新鲜事务了,也乐于结识新的人,也乐于把自己置于陌生,置于未知。人生最精彩之处莫过于此吧。

正文

我支持“在未来的世界中知识的广度可能比深度更重要”这一论断。
如果一本书是一颗星,一个学科是一个星座,那是否可以做一个读书计划,去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把这片人类知识领域的星空,都一一点亮。
挑战:尽可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并最终入门世界上的大部分学科,用什么方法呢。读书,每隔一段时间,读一本书,点亮一颗星星,并最终,把整个星图点亮。
虽然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可能是五年,时间,但时间的加法,看似缓慢,却也相当有力量。

优雅的辩论-读书笔记

优雅的辩论-读书笔记

近期正在阅读《优雅地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by 布鲁斯·N·沃勒
故以此博客记录一些我认为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为什么有些处理伦理问题的方法用处不大

利己主义

如果心理利己主义者坚持认为,根据自私的一个特殊定义,为了实现自我的满足是一种自私的行为,那么对于这一断言最有效的挑战则是以下这个问题:你们(心里利己主义者)将如何界定真正无私的行为呢?

如果做出世界上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断言,那么这是一个在定义上为真的空洞说法,脱离了实际的意义。

所有伦理问题都有正确的解决方案吗

理性方面:

康德提出的原则如下:永远按照你认为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也就是说,你的行为方式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来行事,你的行为可以确立为每个人都会遵守的普遍规律。

情感方面:

亚当斯密建议,当你试图要判定何种行为正确时候,问问自己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他人实施你正在考虑的行为时,你会有何反应;也就是说,从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看看什么情绪会被激起。

从今天开始,读点书吧

劝读之前,还是有必要po一下事情的开端。

[5/8]我终于提交了我人生中第一份pull request, 是智能驾驶实验室里的一个仿真器项目。reviewer是MotacillaAlba,奇怪,是一个没见过的学长(本来以为会是yy学姐review的来着)。出于好奇,翻了一番M的仓库,看到了一个托管了静态博客网站的仓库,嗯,果然还是翻博客最方便了解一个人啊(?)。打开之后先是看到了《诡秘之主》的书评。嗯?记得yy学姐github名称就是scp-CN-001来着,这个实验室是某种收容设施吗(不寒而栗)。此时在抬头一看,啊,博主是白鹡鸰今天也在浪,这不就是yy学姐的知乎名吗?看起来M是yy的赛博分身啊。于是乎,我就飞书cue了一下yy学姐,就有了如下对话:

CYL:

  • [M的大头贴],难道说MotacillaAlba是你的影分身?

LYY:

  • 哈哈哈哈草
  • 被发现了
  • 我天天review我自己

CYL:

  • 看了博客网,发现这不就是宁吗
  • [感叹号滑稽]

LYY:

  • 嗯?
  • 嗯???
  • 嗯??????
  • 你看了什么???

CYL:

  • 《诡秘之主》阅后感 (嗯对,我没有看别的)

LYY:

  • fine
  • 算了
  • 你看吧 (这到底是说没什么于我不宜的内容,还是说已经无所谓了,还是说你赶快到此为止, 在线等,急)

CYL:

  • 行,停眼了 (此乃谎言)
  • [猫猫头抹泪]

LYY:

  • [熊猫人-韩国友好手势-我离当场去世就差这么点儿]
  • 真是感谢您了(啊,那就是赶快到此为止的意思啊!)

(不好说这件事情会对我们的合作关系有何等影响,但我的好奇心按捺不住了啊啊啊啊啊!
如果我就此打住,未免是一个过于无趣的人类,而且大概率也不会有这篇随记了)

说实话yy的博客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人的思想是多么的充满生命力。博客的内容是丰满的,文字是自适的,语气是跳跃的,当年屏幕后码字的人肯定是咧开嘴笑着的。我真的做不到怀有任何窥伺的恶意来阅览这样子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博客,我如浴春风。

自己写的博客不希望被身边人看到,对于这点我相当理解啦,我一般只会往自己网站上po一些无关痛痒的技术文档或者知识笔记。真的,我想不出有比这种博客更客观无害的东西了。顺便还能满足一下自己在code界留下一点贡献(不如说痕迹?)的虚荣心。但其实这么想来,我已经许久没有过把自己的情绪实打实地用文章或者随笔抒发出来的经历了。曾几何时,我也是能够在别人一条说说下面写篇作文出来的人啊(说来可惜,未曾留档,无从查找,不过这种留档也就对现在的我有回顾的价值,当初看来就是情绪化的黑历史罢了)

我后来看了下博客网设置限制访问的方法,发现都很简单的,yy肯定不是嫌麻烦(吧?)
突然就意识到了,这些记录着自己心路历程的小网站,就像是在互联网上浮沉的漂流瓶,漂流瓶是多么容易打开啊,但里面装着的,却是自己最诚挚的感情。这个世界上就是有无数个这样的瓶子在漂流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漂到行色匆匆者的脚边,拾起后也能让人会心一笑。

我不希望有人捡到我的瓶子时,里面写着:姓名,生辰,精通C++,Python

每个人都是偷窥狂和暴露狂,我知道我是一个偷窥狂,从初中开始就是了。在每个年龄段,我总能找到我心中的白月光,我在暗处沐浴着这些丝丝美好却又害怕自己离太近而被炙烧。像一只聪明的蛾子,但终究不是萤火虫。

从小到大,语言表达一直是我的弱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我痛苦的根。我初中时买过一些语文的辅导书,内容啥的早抛到了脑后,但有一句话一直记得:语文的差距是人生的差距。我与班上语文拔尖的同学之间,像是隔着一道厚壁障。这倒不是成绩或者排名的避障,而是一种畏惧,我总感到和他们的对话不安全,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一切,低贱的也好,浅薄的也罢,全部展露给他们,而他们是那么的深藏不露。这种畏惧通常在看范文的时候达到顶峰,我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写出这种文字,拥有这种思想的,我和他们之间的壁障这不是什么考试训练,死记硬背所能跨越的。就好像,他们活在真实的世界,而我活在一个感官都被阉割过的虚拟世界。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我是不是某方面先天残疾,毕竟色盲在他面对那张彩色数图前,可能不会发觉自己的眼病,虽然其实显然是我多虑了。

高考作文常用句: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也经常审视自己,为什么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作息,为什么又赶在ddl前半小时才姗姗提交。现在看来,这些浮于表面的审视只是为了让自己人生值得一过而做的必要审视(说是为了审视而审视也不为过)。我总是会回避一些会触及更深层的内在审视,譬如我为什么热爱这个,我为什么放不下那个,我为什么对今天感到痛苦,我为什么对未来感到恐惧。

那么,懦弱的少年啊,看点书吧!

正文

YY的博客里有非常多的书评(好像我认识的很多知乎博主都有类似的习惯?)

关于三体第三部的描述很切中我的二刷感想,但还有太多的其他的书我甚至没有听说过,这里有一座宝库,但我却以种种借口忽视了它。还有一点:孩童看故事,大人看作者,这点我也非常赞同。故事的巧妙编排是外饰,作者在其中透露的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于我们的意义才是瑰宝。但我还远没有达到这种层次,我在这方面还是个孩童,也没读过几本大家名作,只报的上来万维钢,刘慈欣,东野圭吾,川端康成这些耳熟能详的或通通俗或文艺的作家。先从yy的书单中挑几本试试自己的口味吧。
2020书单中: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文学的边界?我很好奇!

  • 刀锋

    yy力推

达尔文之前与达尔文之后:
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过,走了,留下一个洞

  • 自私的基因

    我们的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我们也不必终生屈从

此处非吾乡:
选Ryan的写作课的时候看过这本书的节选,但是英文版,英语能力有限,能读取的内容更有限,或许应该重新回顾一下。

  • 看不见的城市

    心里也有自己的威尼斯,然而横亘的是时间而非空间,于是城与城于我而言没有了区别。有四海为家的豪迈,偶尔会泛起怆惘无所归的悲凉。

别慌,请微笑:
明明是不少科幻小说或电影都会写在前言里的书,我却没看过,该说是我的幸运还是心大。

  • 银河系漫游指南

    一只才进化了几百万年还处于物种早期的人类可以向你保证,整本书的复杂度完全在你可以处理的范围内,除非你的进化程度很不幸的更短或你恰好不属于这个物种,不过那样的话你也就不属于我的关心范围内了

本来打算给这个blog上个访问密码的,但写完之后感觉还是没这个必要,给漂流瓶还要上个锁,哪怕是作为人类,也太过无趣了